2013年11月22日,我院同新华社图片中心、新华社上海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在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合作签约、揭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本次合作签约、揭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紧密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新媒体、主旋律;新视界、正能量”为主题。校党委副书记马锦明、新华社图片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小军、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叶国标,以及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吴为民、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荔等领导,与现场嘉宾和师生共160余人见证了这一盛况。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覃文忠主持了本次会议。
当日下午1点开始,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嘉宾、师生就开始陆陆续续来到放映厅。在入场区,专门设置了电子签到牌。每个人都以电子签到的模式留下了自己的头像,并出现在放映厅的大屏幕上。这些影像一直在大屏幕上不断游动。
1点30分,随着主持人宣告活动正式开始,大屏幕上游动的一张张的照片迅速幻化成“新媒体 主旋律 新视界 正能量”12个大字,熠熠生辉,与放映厅墙面上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造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标语相映生辉。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锦明首先致欢迎辞。她说,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所发布的新闻信息,非常全面、非常权威,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国家的声音。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得到我们新华社图片中心和上海分社的大力支持,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实际上,长期以来,新华社一直给予了同济大学非常大的支持,给我们的新闻信息工作、学校的设和发展、人才培养等一直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们由衷地感谢。她还说,我们要加快我们的学科专业发展,强化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注重实践,拓宽视野,培养出更多的卓越人才。今天活动的主题“新媒体 主旋律 新视界 正能量”,不仅是阐释了我们所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也明确了我们面向未来的一种责任。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接着,新华社图片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文化影响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小军致辞。他说,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的想法由来已久。我觉得我们这次活动是一个好的开始,我想一定会超乎大家的想象,一定会成功的。新华社有非常丰富的图片,需要挖掘开发。但单靠我们自己的人手还不够,同济有这么好的资源,所以我们希望借助大家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来我们新华社实习、工作,培养更多的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的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但我相信凭着我们的智慧,凭着我们的行动和热情,一定可以合作好!
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叶国标在致辞中说,新华社和同济大学在这里举行这样一个仪式,在新媒体方面、在图片产业方面、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众所周知,现在的媒体格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20年前我们无法想象。首先,传统媒体必须要迅速向新媒体转型,不然它就没有生存空间。其次,过去的媒体相互之间是独立的,现在出现了媒介的融合。第三,媒体机构化正向自媒体时代转变。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我认为,单单说“内容为王”,或者“渠道为王”、“技术为王”、“终端为王”,都不全面,应该说是“整合为王”。 所以,谁有资本、谁有能力、谁有力量,去把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把内容、渠道、终端、技术整合在一起,他就能成为王,他就能成为霸王。相应地,对人才的培养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一要懂政治,二要懂内容,三要懂技术,四要懂运营。同济是百年老校,非常有底蕴;新华社是世界著名通讯社之一,八十多年的历史,也是很有底蕴的,两家“门当户对”。我们今天的这个仪式,就像是今天种下一棵小树,明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后天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荔分别与新华社图片中心(中国国际文化影像传播有限公司)新媒体事业部副主任杨阳、新华社上海分社新闻信息中心主任潘海平代表各自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新华社图片中心(中国国际文化影像传播有限公司)“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一改往日在铜牌上揭开红绸的揭牌方式,而是采用由该院师生制作的3D动画视频的方式。揭幕领导马锦明、张小军、叶国标,面向大屏幕,分别挥动手中的体感控制器,砸向视频中的巨型冰块,在数声“砰砰”敲击声后,传来了冰块完全碎裂的声音,“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新华社图片中心(中国国际文化影像传播有限公司)卓越人才培养基地”的匾额破冰而出,全场与会人员在享受新媒体视觉美感的同时,报以热烈掌声。
之后,新华社图片中心新媒体事业部周锦帅介绍了新华社图片中心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同济校园行”的情况,激起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兴趣。新华社图片中心专家、《中国名片》系列影片总导演郜南以形象片《上海名片》、《杭州名片》为例,作了题为《诗人、摄影家和导演的关系》的学术报告,将整个仪式与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E-catch记者 许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