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虚拟现实——打通学科壁垒的跨界之桥

发布时间:2017-05-02 

同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教师午间沙龙”活动自创办以来受到了老师的广泛欢迎,俨然成为了同济版的“TED讲坛”。在沙龙活动上,来自不同学院、不同背景的老师齐聚一堂,就某一共同关心的主题进行分享与交流,了解新概念、形成新观点,寻求在科研与教学方面的合作机会。

上个学期,我院柳喆俊老师在嘉定校区举办过一次有关于VR的讲座,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今年427日中午,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再次邀请柳老师在四平校区综合楼“教师发展活动中心”举行了一次名为“虚拟现实技术(VR)与高校教学”的专题讲座。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电子与信息工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个学院的老师齐聚一堂,希望了解VR技术可以如何协助高校教师更高效、更高质地完成教学与科研。


活动现场


柳喆俊老师从VR的概念开始,详细讲述了不同VR硬件设备的区别,以及VR应用的类型与特点,并且就VR作品能够如何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建筑学专业为例,密斯·凡德罗所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是老师们非常喜欢引用的经典设计案例,然而受制于客观条件往往只能利用图片进行讲解,要将“流动空间”的概念表述清楚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在VR技术的支持下,老师和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在虚拟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中完成参观和学习了,当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在馆内穿行时,对于“流动空间”的认知与理解也将变得更为简单与直观。


学生作品《流动空间》


除了精彩的讲座以外,柳老师还带去了动画专业三年级学生正在创作的8VR作品,由金云水老师带领三位学生志愿者向老师们进行展示。这些作品是柳老师本学期的课程作业,要求每位学生以同济一个学院的名称为灵感来源进行创意与想象,完成一件艺术性的VR展示作品。

老师们在体验了作品以后,纷纷对我院学生能在本科三年级就具备这样的前沿创作能力表示了赞叹。尽管柳老师带去了三套设备以便同时提供体验,但兴味盎然的老师们还是排起了等待的长队,作品的吸引力由此可见一斑。


老师们体验VR作品


讲座结束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就VR技术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许多问题与设想同柳老师进行热烈的交流,很多老师提出了进行合作科研的意向。建筑、物理这样的学科自然不在话下,甚至法学院的老师也提出了建立VR法庭进行法官或律师的模拟训练的设想——在这样学科交融、智力碰撞的情境下,新奇有趣而且具有实际价值的点子纷纷涌现,不仅挖掘出了VR技术的跨学科应用潜力,也为艺术与传媒学院如何依托同济大学其它强势学科开展联合科研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柳老师与其他学院的老师进行交流


本学期末柳老师还将在艺术与传媒学院惟新馆举行一场原创VR作品展,届时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前来体验,也欢迎各位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 站同济动画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