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陈钢莅临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奉献了一台别出生面的惟新艺术讲堂暨星期音乐会。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建平、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云杰、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表演系副主任李巍(主持工作)以及来自校内外的师生、音乐爱好者6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堂正式开始前,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对惟新艺术讲堂以及本次主讲人陈钢教授做了简短的介绍,她讲到《梁祝》是为新中国诞辰十周年创作,今年正值《梁祝》首演六十周年,很荣幸邀请陈钢老师讲述《梁祝》诞生的故事,并携玫瑰三重奏为同学们开启艺术与音乐之旅,感谢艺术家们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的贡献。
随后,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建平教授向陈钢教授颁发了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名誉教授的证书,并向大家宣布一个喜讯:陈钢教授将携由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沈昳丽,青年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施雯,⻘年小提琴演奏家、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齐琳组成的玫瑰三重奏落户同济大学,为同济繁荣校园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做出努力。
讲座伊始,陈钢教授“从梁祝谈起”,介绍了自己几十年来对音乐的经验和理解。音乐对于陈钢教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而是一种能上升到传统、文化和情感的艺术载体;正如《梁祝》,以越剧为基础,在一个“mi-so-la-do”的基本元素上,从编曲上发挥了梁山伯祝英台爱情悲剧的婉转千回的特点,又在节奏上融合西方交响乐的爆发力,交融了中西方音乐的特色,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特质以及中华文化的包容,具有超前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音乐的一张名片。“有人说:凡是有太阳的地方都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这是对《梁祝》的一种最高的肯定。”
谈至酣处,陈钢教授即兴为同学们弹奏了一曲《梁祝》片段,在场观众被深深地打动,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叫好声。结合自己当年作曲的点滴故事,生动地使用唐诗宋词来比喻音乐的起承转合,陈钢教授的音乐讲堂给在场的同学们带来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随后,齐琳老师和施雯老师带来了《阳光照在塔什库尔干》、《鼓与歌》以及《打虎上山》三首曲目,这三首都是陈刚教授的作品,作于1970年代,至今仍广泛传诵。其中,《阳光照在塔身库尔干》和《鼓与歌》均取材于西北民族的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打虎上山》则根据京剧《智取威虎山》改编,整曲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
提起小提琴,陈钢教授深情地说:“小提琴为什么叫红色小提琴?因为这红色是花样年华中的一抹朝霞,是蹉跎岁月里的血色浪漫。”讲起自己参与革命事业的过往,他又激情澎湃:“作曲家要在没有阳光的时候写出阳光,在没有早晨的时候写出早晨,在没有希望的时候写出希望!”谈到自己已至耄耋之年依然显得年轻活力的秘诀:“音乐让人不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永远给人们阳光、早晨与希望!”
最后,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沈昳丽以及施雯老师和齐琳老师联袂带来戏曲风三重奏的两个片段,分别改编自《牡丹亭》中的经典戏段《惊梦》和陈钢的父亲——陈歌辛先生的作品《三轮车上的小姐》。昆曲作为汉族戏曲最古老的戏种之一,自古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具有很高的传播度。一些知名选段更是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陈钢教授的改编下,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昆曲与现代的的西洋交响乐相融合,演绎了别具一格的新时代中国戏曲。在场观众屏气凝神,深深陷入到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中。
表演结束后,这场近两个小时的音乐会也就进入了尾声,现场观众意犹未尽,热情洋溢,陈钢教授亲切地应下大家的合影和签字的请求,舞台上依旧热闹非凡。
会后,陈钢教授和沈昳丽老师分别接受了学生代表的采访,分享了自己生活点滴之于音乐的感悟,并表示同济大学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也非常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次星期音乐会在更多的学生心中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希望有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加入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中。
此次星期音乐会亦为惟新艺术讲堂的第一次开讲。“惟新”二字取自《诗经·大雅·文王》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在于“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致力于秉承文化育人的理念,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