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西交融,魅由乐始|当代华人优秀作曲家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9-04-17 

4月16日晚,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暨同济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成果展示周系列活动之当代华人优秀作曲家室内乐作品专场在四平路校区一·二九礼堂献演。礼堂内聚齐着众多校内外的音乐爱好者,前来共同聆听这场音乐盛宴。本次音乐会由著名青年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沈叶主持。

最先演绎的作品是来自作曲家梁雷的弦乐四重奏《戈壁赞》,由沈婷、马轲、杜娟以及沈竞之四位老师合力演奏。这一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曲家幼年时接触的蒙古民间音乐。与欧洲古典音乐不同,蒙古民族音乐基本上是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构成,曲调起伏较大,因此原作者在作曲中有运用许多特殊记号使乐器演奏的音调变高,更加贴合蒙古族音乐风格。这一特质在老师们的通力合作下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众多细节中展现了多重空间环境,凸显戈壁滩的广阔无垠之美。

随后一首作品是来自作曲家黄若的室内乐协奏曲No.3《分流》,由温宇昕、黄小珊、秦川、沈婷,马轲以及沈竞之老师合力演奏。协奏曲原是独奏乐器与大乐队的组合,但近一百年逐渐出现让各乐器轮流担任独奏的协奏曲,使音乐更有戏剧性。本作品也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彰显东西方文化碰撞。

第三首演奏作品是作曲家杜韵的弦乐四重奏《刺青的雪》。现场演奏了作品的两个片段。第一段落的曲调模仿了古代的圣歌,演奏强度的轻重变化还原了圣歌从远处传来的空灵感,音乐中包含浓重的异域元素;第二段落中小提琴的高音与大提琴的持续节奏相结合则是展现了东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

       最后一首是由本次音乐会主持人沈叶老师作曲的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作品《音诗-黄昏》。创作《音诗-黄昏》时,沈叶老师正在德国留学,对家乡的思念与不同文化的冲击使他对中国文化中的诗歌语言有了不同的体会。他认为,诗歌能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多重含义。沈叶老师现场还谈到,部分灵感来源于海子的诗歌《黎明和黄昏——两次嫁妆,两位姐妹》,其中“黄昏”这一意象让他生发了许多思考。在他的乐曲中,“黄昏”既是写实,也象征着人生末年、变化终结等多种含义。

在这首作品中,五种演奏乐器既要相互融合,又要进行“超级竞赛”,各自有炫技似的复杂细节,一个持续的声音上有多种细微变化,其中轻微的音调转变还原了黄昏时四周悉悉索索的环境音,引人置入了真实的黄昏场景。

这些华人作曲家们的作品中西合璧、深入人心,演奏者们也展现了深厚的音乐底蕴。每首作品演奏结束后,现场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音乐会最后,观众们纷纷起立为演奏家们鼓掌喝彩。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 站同济动画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