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团队师生一行参观临沧城市规划馆
7月15日,我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专项实践团队经昆明中转抵达临沧,参观了临沧城市规划馆;随后经临沧中转抵达镇康,在镇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洁等当地领导引领下亲身参与当地正在申遗的“阿数瑟”打歌活动。作为广泛流行于镇康汉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的一种民间歌舞,“阿数瑟”由当地乐器三弦进行伴奏,伴奏者行进在队列中与众人吟唱七言诗,唱词多为即兴所作,唱腔丰富多彩有一百余种。
“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广场上的“行吟诗人”向我们一行发出邀约,师生们纷纷为当地民众的热情所感染,一起载歌载舞,共同欢唱着多民族融通的歌谣。
7月16日,实践团队先后调研了凤尾镇小落水村和忙丙乡茶园基地。调研期间,来自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研究生针对小落水村传统民居建筑形制、修缮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勘察,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生则就小落水村脱贫攻坚、村民日常起居等生活概况进行了入户调研。随后,师生一行赴“小落水平叛纪念碑”缅怀为巩固新中国政权在剿匪中牺牲的英烈。斯人虽已远逝,但其精神正逐步在这山中小村传承延续开来,党员干部纷纷勠力同心,与群众一道实现致富梦,恰恰是英烈们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在新时代的写照。
△ 左为小落水村,右为小落水平叛纪念碑
驻村干部给我们介绍说,小落水村共有42户村民,分为4个小组,经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凤尾镇党委和镇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引导当地群众种植青菜,并于2015年3月份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行。该村还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党员活动室、讲习所等,配备建设了电子商务服务点和物流配送点。
在忙丙乡调研期间,团队一行深入了解当地茶叶种植产业建设情况,并对当地茶叶品牌创立者彭国义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彭国义先生承包开发了3100多亩茶园,以先富带后富的形式带领农户致富。采访中,彭先生讲述了父子两代人与茶叶种植的“不解之缘”,几经拼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7月17日,团队一行走访参观了镇康县融媒体中心,通过调研了解当地电视节目的播出、制作、编排等环节以及融媒体中心建设情况。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边城镇康而言意义更为重大。为此,实践团队与融媒体中心记者们连日来长途跋涉,共同拍摄素材,旨在更好地支持与参与融媒体中心建设。
上午10时,相继接任镇康县副县长的管旭日、陈新两位上海援滇干部会同融媒体中心负责人罗金灿等媒体同行与实践团队师生亲切交流座谈。管旭日副县长代表镇康对我校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镇康县在沪滇协作下扶贫攻坚与脱贫摘帽的情况,并对校地合作寄予厚望,提及本次活动旨在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有效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陈新副县长也与实践团队亲切交流,赴任首日即与实践团队师生深入对接,交流深度合作方向等事宜。
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睿副教授介绍了同济大学简况以及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涵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代表实践团队表达将传承同济大学“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初心与传统,切实推动校地合作。朱骏老师则从媒体人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等方面分享了感悟与思考。
座谈会结束后,李睿老师还以“让奋斗成为青年人的底色”为题,分享了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感受和关于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思考;朱骏老师还就摄影、摄像和航拍等方面与当地相互交流切磋。
实践团队师生一行还前往镇康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田坝村澳洲坚果园种植基地等继续调研一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在田坝村,实践团队还采访到了当地坚果种植带头人王习宁先生,王习宁先生率先摸着石头过河,由甘蔗种植转为坚果种植,由原来的600亩慢慢做大到现在的1500亩,在他带动下全村老少纷纷加入进来,经过多年发展,坚果产业也成为了全村的“摇钱树”和“致富果”。同时,为了帮助当地年轻人能够多走出去开阔视野,王先生还创办了物流快递公司,遍及中缅两国三县。
调研期间,实践团队师生一行还走访了中缅边境线、125界桩、南伞刺树丫口广播电视发射台、南伞口岸、国门公园等地,深切感受了边城军民同心协力、护佑一方安宁的重任。南伞刺树丫口广播电视发射台,主要职责比较单一,但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常年需要人驻守。段强老人便是这个发射台的“守护人”。今年近60岁的段强,已在这里坚守十余年,但这一工作却是做了三十余年。
说是一份工作,但其实更像是一份信仰,因为在这里,他最需要克服的,是孤独和乏味。由于工作地点位于高山上,老人20天左右才能下山见一次家人,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他更是只能独自坚守在塔台;偶有危险情况,山下村子里的人都撤去了安置点,但段强老人却必须坚守在一线。家人也曾建议让老人换一份工作,毕竟长年累月地不见人,又面临一定的危险,但老人都给拒绝了。
采访过程中面对镜头时,这份工作所有的艰辛和孤独,都被他表达地云淡风轻,谈到家人的建议,他说:“这个没有办法,我的饭碗在这里,我的职责也在这里,就算是有炮弹飞过来,山下村子里的人可以撤,我不能撤。”这些旁人看了起来都会惊叹的“壮举”,却只不过是边境每一个人的日常,就都是简单一个想法——家在这里,国在这里,我就还得这么做。
在南伞口岸,实践团队悉数参加了国门口岸升旗仪式的拍摄,深感震撼。“来的一路上就看见家家户户都挂着五星红旗,当地人介绍说这是因为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意味着安全,国旗就像是大家的护身符一样,在边境线上更是如此,国旗就是这里无言的守护者”。对于边境百姓来说,五星红旗除了要放在心里,还要立在路边、拿在手上,才能有切实的安全感。感触到镇康人对国家最为质朴的热爱,团队师生们的心中也是对他们生起由衷的敬意。
用影像记录边城,用脚步丈量镇康。来自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实践团队在云南镇康的实习实践就此圆满结束,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本次实践,是我校实践团队第一次走进镇康,充分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在祖国西南边陲也镌刻下了同济青年的足迹。后续合作中,同济师生还将继续奋力前行,讲述镇康故事,助力镇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