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面向智能时代挑战,聚焦传播学科建设视野——“智能时代的生活社会”2019海峡两岸传播学论坛隆重开幕!

发布时间:2019-09-01 

8月30日,由同济大学主办,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智能时代的生活社会”2019海峡两岸传播学论坛在中法中心隆重开幕,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国际金融报》总编、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书记徐冲,同济大学港澳台办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陈宇光,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等出席了本次论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王雅林教授,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戴元光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新闻大学》副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杨海军教授,中国网络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活方式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唐魁玉教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谢静教授,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科带头人龚炜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潘霁教授,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赖祥蔚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金定海教授,艺术传播机构艺高高artgogo.com创始人兼首席艺术官CAO、知名电视主持人曹启泰,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副院长邢虹文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广告学系主任郑欢教授,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红秀教授等学界专家及业界同仁参与了本次论坛,围绕智能时代下的社会发展及学科建设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式)

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冬冬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娣老师、李睿老师,广播电视学专业主任柳珊教授、韩亚辉副教授、李凌燕副教授等一同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

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为本次论坛开幕式致辞,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及业界人士的莅临表示欢迎,并表示人工智能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本次论坛实现了两大学科的勾联互通,相关议题设置和学术探讨极具价值,也将促进传媒学科更好地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此外他还提及同济大学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底蕴,对于传媒学科建设发展也是非常重视,希望在座专家学者及业界人士能就同济现有学科建设分享真知灼见,助力走出有同济特色的传媒学科发展道路。

《国际金融报》总编、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书记徐冲在致辞中则以当下新闻生产实践中的技术进步为例指出过往媒体充分关注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与国家改革进步同频共振,对于媒体自身改革发展的关注稍显欠缺,本次论坛则恰恰围绕媒体自身在智能时代下的改革发展搭建起了学界业界共同探讨的平台,期待以此为契机能够锻造好媒体机构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服务。

同济大学港澳台办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陈宇光重点阐明了本次论坛举办的背景,并表示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上海举办的同时召开本次论坛恰逢其时,同时他还对来自中国台湾的学者及业界人士表示欢迎,提及同济与台湾逾三十所学校建立了校级合作交流渠道,每年来校交换学习的台湾学生数千名,也充分相信今后交流合作前景会更加光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联系会更加密切。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则就艺术与传媒学院发展建设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表示学院正以“13335战略”为指引,融合同济传统优势及传媒学科特色,为培养国家栋梁人才和传媒精英而努力,也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及业界同仁不吝赐教,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主旨报告环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王雅林教授)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戴元光教授)

首场主旨报告由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睿副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王雅林教授率先作主题发言,他居于生活逻辑维度探讨了智能技术发展的机遇、挑战和价值,并倡导要从实现自身美好生活需要的目的出发不断对技术进行再建构,在主客体关系中通过价值选择建构美好生活需要。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戴元光教授就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警示,指出从2009年物联网概念被提出发展至今,智能技术已然得到快速发展,西方学界依照当下社会特征提出我们正处于后智能时代,其中一大重要特征便是网络社会各类冲突分裂形成常态,与此同时现下传统的媒体教育方式应当面向实践加以积极转变。

(“青年长江学者”、《新闻大学》副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

(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杨海军教授)

“青年长江学者”、《新闻大学》副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居于融合发展视野下分析了媒介融合,回应了究竟什么是媒介融合及怎样融合的现实问题,并以互联网公司发展实例为样本提出了平台社区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杨海军教授则以“新媒体传播与超大城市治理”为题,面对地方性知识失效及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的社会现状,就新媒体在超大城市的公共领域建构、社会认同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冬冬教授)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冬冬教授则从哲学层面出发,提出晚现代智媒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催动着主体自我实现和生活本真的发掘,生活实践的时间面向层次也得以提升,并将达成生活世界本质属性的新聚合。首场主旨报告结束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潘霁教授予以简短点评,就发言中的部分观点同在座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

主题论坛环节

在主题论坛环节,来自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台湾艺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业界同仁分两场围绕“智能时代的日常生活”“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主题展开了讨论。

“智能时代的日常生活”主题论坛

在第一轮“智能时代的日常生活”主题论坛环节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王雅林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戴元光教授进行了简要点评。

(中国网络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活方式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唐魁玉教授)

(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谢静教授)

中国网络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活方式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唐魁玉教授结合近几十年国内外对于信息化、网络化研究中出现的一系列概念范式,指出移动网络时代的生活模式和风格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并表示移动网络时代正在构筑普惠性的新范式。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谢静教授根据其实践研究提出了“私社区”这一概念,以描述移动新媒体时代的自我、他人与地方新关系,指出这种社区形态打破了传统社区统一、稳定的公共形象,体现了个体与公共的矛盾性共存,开启了一种新的社区生活,同时影响个人的主体性与社区的公共性。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科带头人龚炜教授)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潘霁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科带头人龚炜教授则将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传播关系划分为松散关系下的和谐与不和谐关系、紧密关系下的和谐与不和谐关系,并分析了四种传播关系的特点、成因和传播策略。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潘霁教授从媒介实践和建筑设计相关研究出发,以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商圈高层写字楼白领的系列焦点访谈内容为样本,考察了白领群体在数字化高层写字楼建筑空间里的日常生活实践。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主任柳珊教授)

(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赖祥蔚教授)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主任柳珊教授则从三农短视频出发,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新媒体赋权效果明显,农民因此拥有了自我话语权,逐步打造了“去中介化”经济型乡贤、“去边界化”文化型乡贤及“去陌生化”道德型乡贤。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系赖祥蔚教授从社群媒介出发,以“今日头条”为例,提出融媒介正在改变我们接受新闻的方式,改变个人的媒介使用行为,并提及了网络媒体对海峡两岸民意交流同样有着重要作用。

“智能时代的日常生活”主题论坛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金定海教授)

(艺术传播机构艺高高artgogo.com创始人兼首席艺术官CAO、知名电视主持人曹启泰先生)

在第二轮“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主题论坛环节中,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赖祥蔚教授担任主持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柳珊教授进行了点评。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金定海教授分析了技术带来的裂变中所蕴含的革命性,指出当下既有的规则和形态都将面临改变,广告乃至社会沟通已经被深刻地颠覆,广告的消费模式和关系以及理论产生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艺术传播机构艺高高artgogo创始人兼首席艺术官曹启泰先生结合自身参与艺术推广事业的经历提出艺术不仅不会被智能所取代反而科技会为艺术赋能,解决艺术品溯源取证等难点问题,还现场展示了部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实例作品。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副院长邢虹文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广告学系主任郑欢教授)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副院长邢虹文教授从影视创作角度出发,提出技术的革新正不断丰富着影视创作的手段和理念,一些重复率高的影视创作环节已经被智能取代,但是人类的艺术创作依旧有其价值所在。上海师范大学广告系主任郑欢教授从广告角度出发,提出智能技术对广告行业已经事实造成了冲击,海报、文案的智能化创意已经实现,这既考验着我们的适应能力,也对广告专业教学提出了更大要求。

(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红秀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重庆市“巴渝学者”李红秀教授则分析了大数据在国家形象传播中具有优势,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更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次高层论坛由同济大学主办,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以“智能时代的生活社会”为主题,旨在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实践,面向智能技术带来的新挑战,聚焦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新问题,反思新时代中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的更新,观照传媒行业实践的时新发展面向,着力探讨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产业应用前沿、社会生活变革及新时代下传播学学科走向等重要内容,力促两岸学术交流的畅通互联及新闻传播学业界与学界的共通融合,繁荣学科融合建设成果。

 

图文 | “智能时代的生活社会”论坛筹备组

责编 | 甘露顺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 站同济动画官方账号